战巡作为无尽的拉格朗日中高人口的核心舰种,其协同作战需要充分考虑移动速度、阵型搭配与战术定位的平衡。由于战巡普遍移速较慢(250-500区间),直接编入主力舰队会显著拖累整体机动性,因此更推荐采用增援功能实现动态配队。通过将5艘战巡单独编组并增援至前线舰队,既能突破指挥值限制,又能避免主力舰队因混编低速单位而丧失战术灵活性。需增援操作会强制舰队转为普通航行模式,因此需在曲速航行前完成部署。
战巡在协同作战中的核心价值体现在阵地推进与火力压制两方面。ST59和乌矛级凭借高护甲与结构值,适合作为增援前排吸收伤害;而大帝、永恒风暴等输出型战巡则应作为中后排火力支点。实际作战中需严格遵循低速单位集中使用原则,将战巡集群部署于主攻方向形成局部优势,同时由高速舰队执行侧翼包抄。包夹战术能有效规避敌方前排防御,使战巡火力直接作用于中后排目标,但需注意包夹舰队自身需保持足够移速以免被反制。
资源管理是维持战巡持续作战能力的关键。单艘战巡的建造与维修成本极高,需建立至少两处前哨站作为战略支点,配合采矿平台保障资源供给。在攻城作战时,建议将战巡与专用攻城舰(如云海级)混编,利用战巡清除守军后快速切换攻城模式。防守端则需优先确保战巡与维修舰的协同,虽然维修量在后期相对有限,但对降低高频次战斗的损耗仍有实际意义。
战术道具的合理运用能显著提升战巡作战效率。高强度曲率稳定器可解决战巡机动性短板,实现短程快速支援;信息遮蔽装置则能隐藏战巡集结位置,为突袭创造有利条件。在同盟作战层面,战巡更适合作为战略威慑力量而非常规兵力,通过同盟计划圈实现多支战巡舰队的同步调度,形成以点破面的战术效果。需注意战巡集群极易成为敌方集火目标,作战全程需保持防空舰艇护航。
战巡队的协同本质上是资源投入与战术收益的精确计算。过度依赖战巡会导致舰队结构失衡,而完全舍弃战巡则会丧失攻坚战能力。建议将战巡数量控制在总舰队的30%以内,其余兵力配置高速舰艇执行机动任务。在星系态势进入中后期时,战巡应逐步转向要地防御与据点攻坚,野外交战则交给更灵活的巡洋舰编队。这种动态调整的协同思路,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战巡的战略价值。